近日,網友被一則關于狂犬病的消息刷了屏。西安一女士被流浪狗咬傷腳踝,盡管及時去醫院就診,也按規范接種了狂犬疫苗,但最終仍因狂犬病發作身亡。為什么注射了疫苗后仍然沒有逃過一劫?有沒有比注射狂犬疫苗更有效,能確保萬無一失的方法?對此,很多相關領域的專家試圖解釋原委,不過在官方權威調查結果出來前,都只能是推測。
打疫苗也不能保證萬無一失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感染疾病科徐京杭副主任醫師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強調,和任何一位未參與病例救治工作的醫師一樣,針對此事的分析僅僅是推測,具體的確切情況有待于官方權威調查結果。
新聞稱該女子在被野犬咬傷后第一時間注射了狂犬病疫苗,應該說處置的相當及時,然而還是出現了意外。對此,徐京杭解釋說,這名患者的遭遇在醫學上被稱為“暴露后預防處置失敗”。一項國際上的研究顯示,在發達國家中疫苗免疫失敗率為每8萬人中1例,而發展中國家為每1.2萬到3萬人中1例。
徐京杭表示,被可疑動物(我國主要是犬)咬傷后,為避免感染狂犬病,可以采取3方面預防措施(即暴露后預防):傷口處理、主動免疫(注射狂犬疫苗)和被動免疫(注射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或者抗狂犬病血清,僅限于部分患者需要)。
“考慮到病原體的數量和毒力差別以及人的個體差異性,某種有效的醫學措施很難保證絕對有效。”徐京杭認為,狂犬病的預防措施也一樣,即便3方面措施都做到了,仍然有可能無效。比如狂犬病病毒的數量特別多,同時傷口距離中樞神經系統很近,這時候被動免疫無法及時中和所有的病毒,而且病毒也比較容易傳入中樞神經系統,導致發病。“因此,如果暴露后預防措施失敗,就要分別考慮這3方面措施中是否存在不當之處,也許其中一個環節或者多個環節均有不足。”
并非所有傷者都需接種免疫球蛋白
盡管狂犬疫苗并不能100%保證有效,但截至目前,針對狂犬病注射狂犬病疫苗仍是不可或缺的治療方法。“狂犬病死亡率幾乎100%已是不爭的事實,因此,被可疑動物咬傷了就必須要注射狂犬疫苗。”在徐京杭看來,即便是所養的狗狗已經打過疫苗,也不保證具有絕對的安全性。
此外,“對于是否接種免疫球蛋白,則需要先明確傷口的情況。”徐京杭表示,中國疾控中心發布的《狂犬病預防控制技術指南(2016版)》 明確指出:一級暴露,指的是日常的接觸,不用管;二級暴露,指的是輕微的劃傷,必須打疫苗;三級暴露,指的是較深程度的咬傷和抓傷(比如單處或多處貫穿皮膚嚴重的咬傷或抓傷屬于三級暴露)或特殊情況(比如發生在頭部、面部、頸部、手部和外生殖器的咬傷都屬于三級暴露),必須打疫苗,必須接種免疫球蛋白。
被咬后“自我急救”很重要
雖然我們在預防狂犬病的宣傳中看到最多的是疫苗和免疫球蛋白的介紹,但是專業的醫療機構和醫生對傷口的處置絕不會掉以輕心。
“傷口處置應該從暴露后立刻就開始,即使是在就醫途中也不應忽略。”徐京杭表示,很多人會認為盡快到醫院接種疫苗更重要,事實上,如果能立刻找到肥皂水,哪怕是清水沖洗傷口,都會降低感染的概率。這些處置沒有做好,會影響預防效果,而且不是后來的疫苗和免疫球蛋白能夠彌補的。“不要以為只要盡快到醫院注射疫苗就足以預防狂犬病,而忽略傷口的處置。”
專家建議,被動物咬傷后,要先用流動的清水以最快的速度把傷口上的毒素沖洗掉;在沖洗時最好不停地擠壓傷口,排出帶有毒素的污血,千萬不要急于止血。沖完后馬上用碘酒或醫用酒精消毒,或用高度白酒涂擦傷口數次。不要自行包扎傷口或涂抹軟膏,盡量讓傷口暴露在外面。然后盡快到醫院就醫,盡早接種疫苗,因為越晚接種發病的可能性越高。
從臨床角度來看,皮膚上只要有一個小破損,狂犬病毒就有可能進入身體,造成狂犬病的發生,最終導致死亡。“因此不管是被狗輕輕咬了一下,還是使勁咬了一大口,都切記要及時處理傷口,并盡快到醫院去打狂犬疫苗。”徐京杭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