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涼面前,人人平等。沒有寒涼體會的人是不會理解,寒涼是多么令人煎熬。別說弱不禁風之人,就是那彪形大漢也敵不過一縷輕微的冷風。更別說那三杯兩盞淡酒了,就算有三床被子、一身棉襖,冰涼的身體也照樣難以將息。
有些人怎么總是怕冷呢?
其實,怕冷的原因有很多,歸根結底都是陽氣不足的表現。山西省中西醫結合醫院主任醫師趙杰說,中醫認為,這里的寒不單指的是身體感受到的外寒,更指的是陽氣不足、機能下降導致的內寒。體內寒越大,陽氣相對越不足,身體機能就越來越不能夠應對內邪、外邪的侵襲,這也就是為什么哪怕一絲微風都可以讓彪形大漢十分畏懼的原因了。
同樣是陽虛,怕冷的表現也有不同。夏天,有些人怕冷甚至超過了冬天,比如不能吹電風扇,更不能開空調,甚至于坐車不能開車窗,穿的比平常人要多,出著汗發著抖。趙杰告訴記者,這種現象屬于表陽虛。當汗腺紊亂、皮下毛細血管網絡的調節能力變差……就會出現畏風怕風、出汗自汗,一遇風就頭疼、容易感冒。
另一種陽虛則是里陽虛。里陽虛主要指脾胃功能弱,不能吃涼的,一吃涼東西就腹瀉等。表里俱虛的情況也是常見的。
趙杰特別提到,人體有營衛二氣顧護氣血周身,營氣是血管里運行的物質,衛氣是血管的收縮、調節能力。陽者,衛外而為固也。表陽虛與人體營氣、衛氣能力弱有關。有些人夏天不管多熱,都不愛出汗,這種情況也屬于表陽虛。
為什么身體有些地方是涼的?
有人長期手腳冰涼,有人小腹涼,有人后背怕涼,有人膝蓋涼……雖然部位不同,都屬于陽氣不足,趙杰選了幾種臨床常見的怕冷部位做了進一步的解釋。
1.手腳冰涼
“肝氣不舒、氣血不通……如此很多原因都會引起手腳、四肢冰涼,但歸根結底都與陽氣虛有關。
陽氣虛表現兩方面,一個是全身的寒涼,一個是局部的寒涼。”趙杰說,人是恒溫動物,夏天氣溫高,血液循環加快,需要不斷散熱,保持身體的平衡。一般來說冬天容易手腳冰涼,如果夏天依然冰涼,就表明在冬天受的寒沒有散掉。體內寒邪收引,導致末梢血液循環痙攣。
另一種情況就是體內陽氣不足,代謝緩慢,身體產生的熱量少。日常生活中,用艾葉泡腳有利于手腳回溫。如果感覺手腳涼,但是又出現上火的癥狀時,可用吳茱萸打粉,在夜晚不活動時,醋調敷在腳底。平日要少吃寒涼的食物,減少對胃腸道的負擔。如遇食冷胃部不適的情況,可采用干姜水煎,取汁代茶飲的辦法來緩解。
2.上熱下寒
有些人上半身溫熱,腰以下冰涼又是怎么回事?趙杰告訴記者,這種情況臨床上很常見。局部的寒涼最常見的就是下寒,大部分慢性病人或者老年人都存在上身熱下身寒的情況,而且在上身熱下身寒中還有個常見的特殊情況,就是手腳發燙,腿涼。晚上睡覺時,總喜歡把腳露出去,但是一定要把腿蓋得嚴嚴實實的。
趙杰說,上身熱下身寒主要是因為人體的臟腑器官都集中在身體的上部,在身體陽氣不足的時候,有限的陽氣要優先滿足這些器官的代謝與活動,對于非重要的部位則被身體自動忽略,代謝機能降低,導致了其他部位不熱的情況出現。那為什么下肢涼,手腳卻又熱呢?這是因為這類人身體里有郁熱存在,同時又凝聚了寒邪,令身體深層次部分的器官或組織的血液循環受阻,表現出來的就是五心煩熱——手腳心熱和焦慮心煩。郁熱不是指郁熱在手腳心,而是郁熱在身體的內部,反應在手腳心上。比如有人郁熱在脾胃,有人郁熱在生殖系統,有人郁熱在心脈。趙杰解釋道。
對于這種情況,很多人都會認為病因過于復雜,不易治愈。趙杰說,五心煩熱的上熱下寒有些復雜,但也是可以治愈的。
預防上熱下寒的情況出現,在生活中應盡量放緩生活工作的節奏,適當增加體力勞動,使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相平衡,可每日慢走1小時,同時減少寒涼食物的攝入,減輕脾胃負擔;夏日少吹空調,防止寒邪入侵身體。
陽虛應該多運動還是不運動?
運動的過程中,很多人愛出汗,出汗是體內陽氣散發的過程,那陽氣虛的人是不是就不能運動了呢?趙杰解釋說,在正常情況下,適度的運動可以生發陽氣,但是如果處于病態還要多運動,那就會損耗陽氣。病態的時候要保持柔和的活動。中醫認為,陽氣不足的人,尤其是慢性病人需要養,這個養是分幾個方面的。
少受外界環境的刺激,尤其是精神方面的刺激;飲食清淡,不要大魚大肉,過度飲食會增加胃腸道的負擔。保持柔和的,低強度的運動。柔和的、低強度運動的標準就是運動后身體微微有汗,身體也會覺得清爽、輕快,而不是感到疲勞,比如散步、練習太極拳都是可以的。
有些人認為散步的強度不夠,達不到運動的目的,不如跑步、快走效果好。對于這一觀點,趙杰給予否定。他說,這是一種誤區。亞健康的人一般屬于腦力活動過多,身體活動過少的人群。對于這類人群,我們主張運動,但是對病人,我們是不主張像普通人一樣運動的,把握不好運動量往往會對病人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當下,人們普遍體力勞動少,腦力勞動多,這類人群常吃陰寒的食物對身體是沒有益處的。趙杰建議,陽虛的人平時多吃些熱性的食物。一般食肉的民族體質都比較好,他們在吃肉時都特別講究香料的運用。這是因為常年吃熱性的食物,需要把食物中的熱性發散出來、運化掉,保持體內的陰陽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