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黃,又重陽。最近,一段名為《你陪我長大,我陪你變老》的視頻火遍朋友圈。視頻中,那一個個讓人心酸的眼神,一句句令人淚奔的“心語”,不僅訴說著老年人的孤寂與期待,也讓人們在感動落淚之余深思:孝敬父母,我們是否孝到根上、敬到心里,抑或再想想,我們的孝,是否給父母帶來了發自內心的笑?
失憶父親餐桌上用手抓餃子遭兒子阻攔后說:“我兒子最愛吃這個了。”在電話里給來電的女兒說完“你媽出去散步了”的話后,蹣跚的老人轉身到病床給老伴喂飯……類似生活里的場景感動著人們,也提醒著人們:萬寵不如一懂,孝敬給老人所需要的,才能讓他們享受到“受尊敬”這個“最美好的特權”。
陪伴就是孝敬。年輕的歲月快意而匆忙,年老的歲月孤獨而漫長。據調查,我國約8%的老年人有較明顯的抑郁癥狀,并呈逐年上升趨勢,造成這些病癥的首因,是孤獨。對“進門一盞燈,出門一把鎖”的“空巢”老人來說,沒有陪伴,心里容易失落,情感容易孤獨,精神容易抑郁。在他們心里,跟子女聊天是最香的“心靈雞湯”,與孩子嘮叨是最好的精神慰藉。就在你“永遠都有忙不完的事,每件事都比回家重要”的忙碌里,父母在悄悄老去,也在靜靜等你。如果有一天,你發現媽媽的廚房不再像以前那么干凈了,爸爸的花草漸漸枯萎了,他們經常忘記關燈,過馬路行動反應也慢了,經?;丶姨酵团惆榫蛻歉o迫的號令。
寬容理解就是孝敬。生氣的婆婆打翻她端來的飯菜,她笑著安慰一陣子后,再次端上飯菜來;公公嫌給他買的衣服不好看,她耐心地換了好幾次,沒有一句怨言……剛剛當選第五屆全國孝老愛親道德模范的周淑琴說,孝敬老人,一顆寬容的心很重要。人老后,有的多愁善感,易激動;有的固執己見,不聽勸;有的違背常理,讓人煩。如果因此而較勁、呵斥、嫌棄,就會冷了老人心,傷了老人身。《論語》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孝敬老人,多一些換位思考,就會多一份理解;多一些視老如幼,就會多一份耐心。孝敬老人,基礎在養,重點在敬。養是物質上的保障,敬是精神上的慰藉。而慰藉精神,離不開一顆包容的心。
守紀上進就是孝敬。“80歲的老父親希望我盡的孝道,一定是安安穩穩地待在他的身邊,陪伴著他,而不是看到兒子被關進監獄”,河南省鶴壁市山城區發改委原主任科員李雙喜利用職務便利將一套無主空置房登記其父名下想盡孝道,事情敗露后在獄中這樣懺悔。俗話說:“兒行千里母擔憂。”子女在外,父母最擔心什么?一份調查顯示,子女安全、身體健康、家庭和睦、工作情況排在前列。父母都是深明大義的人,不會硬把子女綁在身邊,更不會讓孩子為家事誤公事,都把子女的守紀上進,當作最驕傲的事。讓父母不操心、多安心,就是孝敬。錢學森留學美國前,父親錢均夫寄語他:“人,生當有品:如哲、如仁、如義、如智、如忠、如悌、如孝。吾兒此次西行,非其夙志,當青青然而歸,燦燦然而返。”錢學森不負父愿,事業“燦燦然”為國盡大忠,為人“青青然”為父盡大孝。
古人云:“子欲養而親不待。”今天,忙碌的我們,面對“此生還能與父母相處多久”的“親情考題”,何妨早些快些用行動來作答?
(摘自2015年10月21日《人民日報》)
(推薦科室:黨政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