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充鈣和維生素D并不能預防骨折?又一個神話在破滅……”最近,關于補鈣的話題在醫學界成為熱點。事因天津大學天津醫院趙嘉國、曾憲鐵領銜的科研團隊在《美國醫學會雜志》(JAMA)上發表的一篇論文顯示,“補鈣和維生素D并不能降低50歲以上社區人群骨折風險”,由此在網上掀起軒然大波。不少網友發出疑問:我的鈣片還要不要吃呢?
中國醫生重磅文章引發熱議
北京時間2017年12月27日,國際頂級醫學期刊《美國醫學會雜志》(JAMA,影響因子44.405)以原創性論著(Research, Original Investigation)和網站主頁封面論文的形式發表了天津大學天津醫院足踝外科趙嘉國和曾憲鐵領銜的科研團隊的長篇論文,論文題目為《社區居住老年人群中,鈣劑/維生素D攝入對骨折發病率的關系:系統綜述與Meta分析》。
天津大學官方網站以《骨質疏松防治研究獲重大突破 天津大學天津醫院團隊在國際頂級醫學期刊發表長文》為題對此事進行了報道,指出該論文認為,鈣劑/維生素D補充一直被認為是骨質疏松的預防和治療的基礎干預措施。國內外骨質疏松相關的多個學會的各種指南建議絕經后女性和老年男性補充鈣劑/維生素D,補充的目的是增加骨密度,降低骨質疏松骨折的發生。但趙嘉國和曾憲鐵團隊經過嚴格合理的課題設計,總結分析了5萬余例大數據后,得到結論指出:無論是補充鈣劑,維生素D,還是鈣劑/維生素D聯合補充均不能降低50歲以上居住在社區的中老年人骨折的發生率,甚至大劑量補充維生素D還增加了骨折發生的風險。因此不建議這些人群常規補充額外的鈣劑/維生素D。
官方文章中還指出,該論文“結束了天津市在國際四大著名醫學期刊上發表論著零的歷史,同時也是我國骨科界第一篇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志》上的論著”。
該論文以及醫院的宣傳文章迅速在業內引發熱議。香港中文大學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學教授唐金陵為此專門撰文,指出“補鈣:又一個神話在破滅”。并在文中指出,“補鈣已成為一個龐大的商業概念,2013年鈣劑全球年銷售額相當于390億人民幣,美國2012年維生素D制劑的年銷售額相當于48.6億人民幣……早先BMJ一篇文章指出:盡管缺乏對健康有益的證據,鈣劑和維生素D補充劑仍然被廣泛推薦用來預防和治療骨質疏松癥。但是,改變現狀異常艱難,是因為相關企業、推薦機構、學術界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
我的鈣片還要不要吃?
學者們爭得熱鬧,不過,對于普通大眾來說,這篇JAMA文章到底意味著什么?有網民評論提出困惑:補鈣不能預防骨折?我只想知道我的鈣片還要吃嗎?
“文章是好文章,這一點不可否認,但其中存在局限性。”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骨外科教授丁悅指出,“骨折發生和補鈣是兩個話題,不能摻雜在一起論述。”論文以是否發生骨折來判斷補鈣和維D的效果,但其實骨折發生是多種因素結果,除了跟骨量、骨強度、肌肉力量等有關,還跟跌倒的風險等等有關。“對于50歲以上人群的來說,骨折不一定是骨質疏松引發的,也可能是意外導致。”
公開報道顯示,趙嘉國醫生也對自己論文引發的爭議進行了回應。他在接受《醫學界》采訪時表示,補鈣和維生素D是否降低骨折風險其實是一個比較老的話題,在國際上已經發表了20余篇相關的meta分析文章。此次的研究是基于RCT(隨機對照)研究進行的薈萃分析,有33篇RCT納入到了最終分析之中,其研究人群總計達5萬多人。最終研究結果顯示:對50歲以上的社區人群而言,額外補充鈣和或補充維生素D不能降低其骨折風險。不過,他也指出,納入的RCT研究人群主要限定為50歲以上的社區人群,并未區分對其是否診斷為骨質疏松人群進行進一步分析。“既往研究顯示,對于長期居住養老機構的老人而言,補充鈣和維生素D可能對降低骨折風險有益。這部分人群不包括在本研究范疇之內。”
“我們學會最近也對這篇文章進行過熱烈討論。”丁悅教授指出,無論是2017年10月中華醫學會發布的“原發性骨質疏松癥診療指南”還是2017年初中華醫學會骨科分會骨質疏松學組最新修訂的“骨質疏松性骨折的診療指南”,都明確指出補鈣和維生素D是骨質疏松的基礎治療方法。“單純補鈣和維生素D并不足以減少骨折的發生。”丁悅教授指出,需要配合抗骨質疏松藥物,才能達到相關效果。“但并不是說就不需要補鈣了。”
丁悅教授指出,目前中國有6000多萬骨質疏松患者,50歲以上人群中患病率在20%左右。骨質疏松導致骨折是最后一步,之前還有全身骨痛、駝背等癥狀,影響了很多人的生活狀態。“髖部骨折被稱為‘人類最后一次骨折’,20%髖部骨折患者在臥床一年后死亡。”但骨質疏松可防可治,早期篩查早期治療,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她建議,骨質疏松的高危人群,如45歲以上女性、絕經后女性以及70歲以上男性,可以進行骨密度篩查,檢查腰椎和髖部的骨密度是否正常。如果出現骨量降低,就需要補鈣,如通過曬太陽、喝牛奶、多吃含鈣食物、補充鈣劑等手段來提高鈣的攝入量;如果已經出現骨質疏松,則需要遵醫囑足量補充鈣劑和維生素D,并聯合藥物進行規則的抗骨質疏松治療。
此外,補鈣不僅僅對骨骼有好處,對于身體其他生理功能也有益處,如心血管調節就需要鈣離子的作用等。
補鈣是否會帶來額外健康風險?丁悅教授認為,指南推薦每天鈣的攝入量是800-1200毫克,國人每天鈣攝入量約400毫克,因此普遍需要補鈣。當然,補鈣并非越多越好。對于長期服用活性維生素D的人,因為鈣攝入量特別強,容易有高鈣血癥的風險,需要引起注意;過高的鈣攝入也可能對心血管有潛在風險;補鈣過量還可能導致腎結石等。
“其實國人最大的問題不是補鈣太多,而是補鈣很隨意,想吃就吃,不想吃就不吃。”丁悅教授認為,鈣在體內不能累積,缺乏的話需要每天都補。此次論文引發的熱議,對引起民眾正確認識骨質疏松的防治問題是很好的時機。據悉,中華醫學會骨質疏松與骨礦鹽疾病分會近期將會就“如何合理使用鈣劑”發表相關文章。
記者采訪多位臨床骨科及內分泌科醫生也表示,任何指南的出臺都有嚴謹的循證醫學證據,一篇文章的分量無法達到“顛覆”的效果。
五大生活習慣易傷骨頭
廣東省中醫院臨床營養科營養師林淑嫻介紹,骨質疏松是一種與增齡相關的骨骼疾病,也就是說,隨著年齡增大,不可避免地比年輕時骨頭要疏松一點。據統計,全世界每3秒就發生1次骨質疏松性骨折;1/3女性和1/5男性在50歲以后遭遇一次骨質疏松性骨折(因為女性絕經后沒有了雌激素的保護,會更容易出現骨質疏松);50%的人遭遇1次骨質疏松性骨折以后會遭受第2次。
當然,并不是每一個骨質疏松的人都會出現骨折,更常見的是以下這3個癥狀。一是腰背酸痛,腰背是最常見的部位,其次是肩背、頸部、腕、踝部;二是腿腳抽筋,特別是晚上,更容易抽筋;三是身材變矮,有人老了依然提拔,有人老了就彎腰駝背,逐年變矮。如果出現這三大早期癥狀,就需要注意自己是不是患上骨質疏松了。
最難過的是,骨質疏松不是發現以后馬上吃藥就能好的,它需要一個很漫長的過程。所以還不如趁年輕的時候保護好自己的骨頭,不要讓它疏松得那么快,那么嚴重,這絕對是一個預防勝于治療的疾病。
想要預防骨質疏松,得先從生活習慣做起。這些生活習慣包括:一、喜歡大魚大肉。過多蛋白的攝入會增加鈣的丟失,特別是大魚大肉以后不運動。另外,有些人也喜歡亂補蛋白粉,每天要好幾勺,建議還是在醫生或營養醫師的指導下再補。
二是吃得太咸。過多鈉的攝入會使尿鈣排出增加,所以想要骨頭堅硬不能太重口味。三是過度節食。骨頭也像人體的其他器官一樣,需要營養物質的滋養和補充。過度節食會造成形成骨頭的原料不足,就會更容易骨質疏松了。四是做宅男宅女。整天在家不曬太陽,體內維生素D不足,新骨形成和鈣化就沒那么順利了。另外,外出運動也是對骨頭的一種刺激,用進廢退,長期不動骨頭就會自動降低骨量。五是有吸煙和喝酒的習慣。營養師明確指出,吸煙和喝酒不會讓你增加個人魅力,只會讓你骨頭更容易疏松。
林淑嫻醫生指出,骨量累積是一個發展不平衡的過程,90%發生在20歲以前,10%發生在20-30歲。年輕時積累得多,年紀大時減緩丟失,才能預防骨質疏松的發生。而積累骨量不是單純只是吃鈣片、喝牛奶那么簡單。骨頭除了需要鈣,還需要蛋白質、維生素D、維生素K、B族維生素、鉀、鎂等營養物質,所以均衡的飲食才是最重要的。當然,喝牛奶補鈣也是很好的一種途徑,但是如果不方便或不喜歡喝牛奶或對牛奶過敏的人群,就可以通過另外一些食物來補充。綠葉菜就是很好的一種,特別是深顏色綠葉菜。不僅含鈣高,還有維生素K、鎂這些幫助鈣的吸收。
另外,大豆制品也是不錯的一個推薦,豆腐、豆漿、支竹、腐皮含鈣量都很高,也很方便大家購買。只是性味稍寒涼,體質虛寒的人群在烹調時可多加姜蔥蒜等溫性的調味料來平衡大豆制品的寒涼之性。除了調整生活習慣和加強營養補充,我們還很需要去做運動。多點使用骨頭,骨頭才能變堅強。
◆溫馨提示
鈣片并非萬能 補鈣最好食補
廣東省中醫院臨床營養科營養師林淑嫻醫生認為,鈣片作為有效的膳食補充劑,在預防和治療骨質疏松中還是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不過,不少吃過鈣片的人有體會,吃鈣片很容易引起便秘。另外,如果鈣攝入超過安全量(2000mg/d),有可能造成高鈣血癥、血管和軟組織鈣化等問題,尿鈣排出量增加還會升高腎結石風險。所以食物補鈣還是最好最安全的做法。
那么該如何選擇鈣片呢?首先得要選擇分量。一般成年人每日鈣需要量僅需800mg,50歲以上需要1000mg。如果沒有喝奶習慣,大概每日能從食物中攝取300-400mg的鈣,那么鈣片補充約400-500mg就差不多了。
另外要看有無其他營養成分。之前也曾提到過,除了鈣,骨頭還需要很多的營養素,例如維生素K、維生素D、鎂等。所以現在很多鈣片除了含鈣,還會添加這些有助于骨骼健康的營養素,這會比單一的鈣片要好。
再者要看鈣的本質。通常在市面上買到的都是碳酸鈣片,它會以鈣片、液體鈣、壯骨粉等形式出現,但其實本質都是碳酸鈣。碳酸鈣需要胃酸才能吸收,胃腸道反應也會比較明顯,所以如果是胃酸缺乏的、炎癥性腸病的或胃腸道癥狀很明顯的人群,就不適合選擇這種。另外比較常見的就是檸檬酸鈣,這種鈣片不依賴胃酸吸收,胃腸道癥狀也比較輕。現在還有螯合鈣制劑,這種吸收率會更高,胃腸道反應會更少,只是目前在國內比較少見,價格也比較貴。
如果只能買到碳酸鈣,但胃腸道癥狀又比較明顯的話,有一個小妙招:就是分次隨餐服用,例如一片500mg的碳酸鈣片,吃早餐的時候咬一半,把剩下的一半吃午餐的時候服用。這樣副作用比較少,也比較容易吸收。但無論如何,營養學家還是非常提倡均衡飲食和適量運動來保護骨骼的健康,鈣片僅僅是不得已而為之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