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老年后,人生態度應逐步從激進轉向從容,從豪放轉向靜和,從陽剛轉向陰柔。若從養生角度來看,人到老年“柔”則“壽”是個行之有效的一字秘訣。
性情要柔順 孔子曰:“仁者壽。”老人應仁慈隨和,凡事不強求,不過分,隨便一點,想開一點。切莫大喜,大悲,大怒,過于激動與沖動,要柔順,溫和,隨遇而安,豁達開朗,知足常樂。
良好的心態有利于老人心理和生理健康,可以減少腦出血、腦梗塞、心肌梗死等病的發生。反之,脾氣暴烈,性子急躁或孤寡憂愁,消沉郁悶的老人,往往易患冠心病、高血壓、抑郁癥等疾病,也就難以健康長壽了。唐代藥王、大養生家孫思邈說:“養生有五難:名利不去為一難,喜怒不除為二難,聲色不去為三難,滋味不絕為四難,神慮精勞為五難。”
飲食要柔軟 由于老年人牙齒松落,津液虧損,腸胃功能虛弱,故不宜吃生、冷、硬等不易消化和刺激性的東西?!娥B生靈》的“飲食六宜”有這樣的論述:“食宜早些,食宜緩些。食宜少些,食宜淡些,食宜暖些。”另外,年老體虛,適當調補很有必要。但補的種類很多,有補氣、補血、補陽、補陰之異,又有補心、補脾、補肝、補肺、補腎之別,最好在醫生指導下進補,切莫跟著廣告而盲目大進補藥,反害傷身。
穿著要柔美 老年人皮膚干燥,缺乏彈性,皮膚破損后恢復緩慢。所以應穿著柔軟、寬松、透氣性好的衣、褲、鞋、帽、襪(包括枕頭、坐墊、被褥)等。避免穿緊身衣、高跟鞋及化纖物品,以免使皮膚血循環不暢,出現擦傷及造成皮膚過敏等不良反應。服裝的式樣與色調要協調,有時代感,從而愉悅身心,青春常在。
行動要柔緩 人老體弱,神經、肌肉、骨骼的功能都大打折扣,人體的協調性,靈活性今非昔比。要是用力過急、過猛、過累,就容易受傷,甚至產生更嚴重的后果。所以,寧做“慢郎中”,切莫“急驚風”。任何行動都應“慢三步”“小開門”“軟著陸”,如早晨起床或夜間上廁所,不要一躍而起,應先坐一會,定一定神,再慢慢起床,以防眩暈摔倒;拿東西時,要量力而行,尤其拿較重的東西,注意先調整好姿勢,用力要柔緩,以免扭傷、挫傷、閃腰;遇大喜、大悲之刺激性大的事,要冷處理,避免情緒過于激動,突發病變。即使參加體育鍛煉,也應選擇太極拳、木蘭拳、散步等動作柔和、運動量適當的項目。若不注意這些細節,容易使自己受到傷害,甚至是致命的。